智联协同能力跃升,荣耀正式发布平板V8 Pro及荣耀80 GT******
12月26日,荣耀举行全场景新品发布会,正式发布搭载MagicOS 7.0操作系统的荣耀平板V8 Pro及荣耀80 GT。据介绍,荣耀平板V8 Pro具有六大行业首发亮点,以软硬协同理念打造“超级工作台”;荣耀80 GT作为数字系列性能代表,以“超帧双芯”带来旗舰级游戏体验。二者均采用最新的MagicOS 7.0操作系统,通过平台级的AI能力实现平板生产力体验和手机性能释放的全新突破。
作为荣耀平板旗舰产品,荣耀平板V8 Pro集六大行业首发亮相:它是首款搭载MagicOS 7.0操作系统、首款超清IMAX Enhanced巨屏认证、首款支持144Hz自适应高刷屏幕、首款2.5K类自然光护眼屏、首款天玑8100超能芯、首款拥有荣耀超级笔记功能的平板电脑。
同时,依托MagicRing信任环技术,荣耀平板V8 Pro可以与手机、PC等荣耀生态下的终端相互连接,无需碰一碰、扫一扫,只需打开WIFI和蓝牙就能自动完成互联组网,实现软件和硬件的互相调用。而通过该技术,荣耀还能提供键鼠共享、通知共享、通话共享以及应用接续等智慧服务。比如通过键鼠共享,可以在平板、手机、PC上随意拖拽图片与文件,还可以用笔记本的键盘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文字编辑,大大提升了办公效率。
另一方面,荣耀80 GT采用 “超帧双芯”的电竞级配置,除了搭载高通骁龙8+旗舰芯片,还搭载一颗超帧独显芯片,支持MEMC功能和实时HDR画面优化能力。相比单芯片,超帧双芯让荣耀80 GT游戏帧率最高提升100%,游戏功耗最高下降25%。
荣耀80 GT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同时,用科技想象力重构手机的散热架构,解决手机“厚度每减薄1mm,散热能力下降约9%”的行业难题。冰封冷驱散热系统,总面积达到34254mm²,几乎覆盖手机中100%的发热源,即使长时间的超高帧游戏也能提供理想的温度控制。
据介绍,MagicOS 7.0系统还为荣耀80 GT带来智慧体验上的全新突破,包括荣耀笔记、YOYO建议、Magic文本、智慧互联、安全防护等在内的功能应用,可以提供人性化、智慧化的场景生活服务、跨设备智能协同以及办公学习体验。
发布会上还推出了荣耀手环7、荣耀智能体脂秤3以及荣耀亲选多款产品,再次拓展了荣耀全场景生态的能力边界,带给用户更多智慧化体验。(雷渺鑫)
“找课本茬”背后是平等的学习姿态******
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多少度数的角?“除了30度、45度、60度、75度……应该还有165度!”据极目新闻报道,四川成都两名四年级学生米之贤、廖钧宇发现课本上一道数学题参考答案“有问题”,自己找到的一个答案不在参考答案中,他们给教材编写组发去了邮件。编写组回信肯定了两名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,表示要在教材修订中采纳他们的建议。
类似“找茬”“挑刺”且成功的例子,并不鲜见。2021年秋,沈阳七年级学生崔宸溪指出英语课本上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,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;当年10月,上海小学生吴叶凡发现美术课本上的“树叶”应该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“海百合”,出版社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……
出版社虚心接纳意见的坦诚固然值得肯定,但这些中小学生敏于思考、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更难能可贵。面对权威的课本,这些学生不盲从,不盲信,是其所是,非其所非,坚定地表达己见,展现出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求真的价值认定。
尽信书不如无书。中小学课本“千锤百炼”,经过诸多专家之手,当然经得起各种推敲,也比其他读物更精准、更标准,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本就完美无缺、无可挑剔了。中小学生每天与课本生活在一起,当然最熟知课本的角角落落。很多时候,即便发现问题,一些学生也没有选择发出质疑,这恐怕仍与当下部分中小学过于格式化的教育方式有关。
我早年曾经做过三年中学语文老师,每每困惑于如何协调学生鲜活的认知与课本刻板答案之间的关系。我并非不知道,学生多一些深入思考,多一些触类旁通,多一些路径方法,更能打开他们的思维,但在应试考试的“硬杠杠面前”,很多时候只能收敛起来、压制回去。表现在行动上,就是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聚拢到记诵上来,“背会就行了”“答案要标准”,久而久之,这种做法就会变得模式化,最终浓缩为成绩单上的数字。
这当然是一种让步,乃至退步,其后果,往往会在学生未来的生涯中一点点呈现。当一茬茬学生走出校门,进入更高的学府,乃至走上社会,不少人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不会提问,只会照办。尽管我们不能、也不应该把这个结果完全归因于当初的压制质疑,但至少,当下的教育中,应该容得下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质疑。
此外,学生不去质疑,或者很少质疑,也与传统社会强大的因循习惯有关系。课本代表着权威,课本就是标准,这类意识往往会持续削弱大家的质疑精神。敬惜字纸也好,尊重老师也好,在很多地方、很多时候,这些观念都在无形中过滤着不同的声音。如果学生总想着从课本的纸缝中找出一些问题,难免不会被视为是“有意找茬”。
必须认识到,“找课本的茬”,就是一种在问题意识中学习知识的绝好路径。凡事破中有立,问题意识多了,必然会逼迫你去寻求答案,探索路径。这种钻研、探究、严谨的精神,就是创新创造的开始。
一方面,这会打破制式化标准模式,让学生从固化思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,尝试去寻求不一样的路径和办法,看到不一样的风景。比如,从产生问题意识开始,发展发散思维,找到学习的方法,融会贯通、上下求索,一步步把课本读“薄”读透;又如,大家都来提问题,也会形成一种智力上的砥砺和激荡,这本身就是思想火花得以发生的基础。
另一方面,这也会产生某种超越的心理体验,由知识超越抵达价值超越,而这种超越,对于一个崭新的灵魂而言,至关重要。毕竟,课本只是一座知识的桥梁,大家可以凭借它摆渡,但却不必过度依赖它,更不能迷信崇拜它。如此,才能形成一种科学的求知精神。
无论如何,学习的过程,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灌输,以吸纳更多新知,但这不意味着学生要全盘接受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习者从姿态上是平等的,唯有时时保持求真的敏感,才能真正窥见通往新知的门径。
龙之朱 来源:中国青年报